【中医科普】夏天“攒阳气”,一年少生病
阳气是生命的能量源,就像自然界的太阳一样。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说: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,则折寿而不彰”。如果阳气不足,人就会没精神,也很容易生病。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防病的根本。
阳气不足会有这些表现
●畏寒怕冷
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。阳气犹如自然界的太阳,阳气不足,则内环境就会处于一种“寒冷”的状态。
●完谷不化
当阳气不足时,进入胃中的食物也就无法很好地“腐熟”(消化),而直接从肠道排出。
●精神不振
阳气不足,容易萎靡懒动,精神不振。
●舌体胖大
体内水分的消耗与代谢,取决于阳气的蒸腾作用。如果阳气衰微,就会导致舌体胖大。舌体胖大,受牙齿挤压还会出现齿痕。
●脉象沉细
阳气不足,不能鼓动脉管,所以脉象沉细无力。
●容易感冒生病
阳气足的人病了,症状看起来很严重,但来得快去得也快;而阳虚的人反而症状轻微,痊愈得慢。
●胃寒、胃痛、腹泻
有些人受凉或吃些寒凉的饮食就肚子痛、拉肚子,平时大便也经常不成形,同样与阳虚、脾阳不足有关。
●夜尿多、睡眠不好
晚上没喝多少水,上床睡觉前也上厕所了,但半夜总是频繁起夜,这是肾阳虚的典型表现。身体里的水不能被运化利用,很快就变成废水排出去了,喝点水就跑厕所,小便清长。
可常按五个“生阳穴”
1、百会穴
百会穴“头之阳”: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,刺激此穴,可以通畅百脉、调补阳气。
取穴: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。
方法:食、中二指并拢按住百会穴,顺时针按摩约3分钟,之后作点按约2分钟。
2、至阳穴
至阳穴“背之阳”:后背有一个穴位叫至阳穴,是补阳气的最佳穴位。按揉至阳穴,有振奋全身阳气、疏通经络的作用。
取穴:至阳穴位于背部中央,肩胛骨连线的中点。
方法:用指腹按揉穴位1~2分钟,并配合点按。
3、中脘穴
中脘穴“胃之阳”:中脘穴位于肚脐与胸骨连线下端的中点。按揉中脘穴,能补充胃中阳气,助消化。
取穴:仰卧时胸剑联合处(胸部和腹部交界处)与肚脐连线的中点。
方法:四指并拢,用指腹以顺时针方向点揉该穴。日常保健每次持续3~5分钟,每日3次。
4、足三里
足三里穴“脾之阳”: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。常按此穴,可温补脾阳,增强体力。
取穴:小腿外侧,外膝眼下3寸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(中指)。
方法:双手掌心分别搭在对应的膝盖上,食中二指并拢下垂可触及足三里穴,作环形按摩,并配合点按。
5、涌泉穴
涌泉穴“肾之阳”:脚心上的涌泉穴,被认为是肾经经脉的第一穴。按揉此穴,可激发肾经气血,补充肾阳,使人精力旺盛、体质增强,还能改善睡眠。
取穴:在足底部,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。
方法:点按涌泉穴,每次3分钟,可以在洗脚时顺便按一按。
来源/健康威海